教育科研

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教学反思

作者:西安高级中学来源:本站发表时间:2010-07-01

  一、夯实双基,优化历史思维

  历史学科注重考查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相互关系的理解。这种相互联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纵向的联系,例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一种是横向联系,如历史阶段特征、中外联系等。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因此平时复习要把历史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处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便于理解、记忆,否则疲于应付大量琐碎的知识点的记忆,就谈不上主动性的学习和思考。

  (一)在古代史复习时,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力争做到“点透、线通、面全” ,形成立体动态知识网络结构。

  “点透”指历史事件知识点分析透彻和全面。如时代背景,原因分析、主要目的、方法措施、性质意义、作用影响等。从高考试题来看,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理解考查较突出。实现“点透”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线通”指某知识点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连成一线。以知识纵向归纳为主,注重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的分析并形成小专题。

  “面全”指同一时期社会各方面的概括出历史阶段特征。如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民族、文化等。在教学中,可使用“范例教学法”,以某一历史阶段为例按章节顺序理清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并概括出阶段牲特征。然后让学生在掌握思路和方法的前提下自己去整理知识结构,制作图示图表、提炼要点重点构建立体知识网络和概括阶段特征。

  (二)在近现代史复习中,以中国史结构为主,带动世界史复习,体现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组成部分;然后在世界史复习中,把中国史的阶段结构打乱插入世界史进行简要的回顾,体现世界史的发展包括中国史。如复习三次工业革命时联系中国史内容分析其影响

  (三)在注重因果分析、时空联系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中外相关知识的分析比较能力培养。如对中国康乾盛世与当时西方的比较,来正确定位中国的封建盛世;对17、18世纪中国与英法经济均出现繁荣景象的背景、后果进行分析比较,来理解此时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兴和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的原因;对20世纪中期以来的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互有得失的分析比较,可以深刻地理解生产力对历史发展的真正作用等。

  二、专题式复习、强化学科内知识体系的综合

  专题复习不应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一是细化成小专题,二是加强对专题中知识的因果关系的分析,而不只是简单的把知识归纳在一起。三是加强横向拓宽,突出空间的延伸。在专题复习时,首先应从讨论问题的思维主线入手,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应用的角度进行思考,如从利于政治地理学科的结合及利于综合的思路和途径,形成不同于基础复习的思维方式,即分析的思维主线;专题思维主线可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一)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如关于全球化、区域化、一体化的思考,关于近代化探索的思考等。

  (二)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如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反思,对中美关系及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等。

  (三)政治地理问题的历史交融。三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水利工程问题等。其次,进入主题内容分析,让学生按照上述分析的思维主线进行纵向的横向的归纳分析训练。可以采用课堂提问或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和促使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知识重组,掌握有关专题的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过程,重点突出它的阶段特征。并从横向分析形成有关特征的背景和影响,得出一般规律的历史启示。同时还要将该专题的历史现象与世界史上的同类现象进行分析比较。最后,选择高考实战

  题进行例析讲解,强化学生的知识重组意识和思维线索的形成。教师在复习策略上,切忌简单的机械重复和平面化的“专题复习”,要精心设计,打破知识和技能的固有结构壁垒,让学生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状态。

  如以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为例。从“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入手确立法家与儒家专题详解。对儒学专题分析讲解如下:一是构建专题知识网络①形成与发展:孔子学说、孟子和荀子的观点、董仲舒改造新儒学并分析儒学产生和改造的背景、独尊地位的形成(根据中国古代地主小农经济模式、集权专制政体等基本社会特征来分析),形成相对完整的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知识网络。②时间上的延伸:联系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陈独秀等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将近代史上的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专制帝制结束和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的过程与西学东渐过程纳入专题。并客观评价儒学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二是拓展思维提高能力侧重于理解和比较能力。可比较董仲舒、黄宗羲、康有为、陈独秀等对孔子为代表儒家思想的观点异同,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观点差异真正原因。三是注重创新形成历史认识通过分析不同历史人物对儒学的不同态度,你能得出哪些认识?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儒学。让学生分析并理史学原理和观点: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继承、发展和演变;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同一事物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和作用等。我们在专题复习中必须重视以下内容:

  (一)中国古代史中,可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社会交往”作为主干内容,要突出民族交往、中外科技经济文化交往和南方经济的发展、商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改革与变法、中国农业问题、西部开发、中国主流思想演变等专题。

  (二)中国近现代史可从新的视角去观察,将“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的历程”作主体内容。可突出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法制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探索及取得的成就(特别是最近十三年的成就),思想近代化、社会生活现代化、城市近代化、外交近代化等。

  (三)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可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演变”作为主体内容,突出科技发展及其引起的变化、从分散到整体发展的人类历史、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的霸权政策、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全球一体化与区域集团化、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等主体内容。

  三、瞄准时政热点,突破学科综合

  高考历史命题指导思想是能力立意,以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为素材命题。突出人类、自然、社会协调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生活中较稳定的或易于学生理解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思想性突出。复习中要继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应注意时政热点可以是一定时期内值得关注的事情,而不应仅局限于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亚热点)。在分析热点时,应切实把握时事热点、焦点问题的来龙去脉:第一,每一个重大热点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一定要完整把握;第二,每个重大热点与教材中的哪些知识可以挂钩,也要全面了解。只有掌握了每一个热点问题的具体内容,知道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才能做到分析有根有据,条理清楚,完整准确;只有找准热点问题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才能做到多角度、多侧面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表现出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围绕关心农民减负增收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归纳历代赋税制度变革及特点。还可以就其中某一个方面设问:我国的农业为什么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以畜牧业为主,大量使用科学技术,高度集约化,实现农业区域化、专业化、机械化和社会化?中国历史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起源于什么时期,出现了哪些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利造成农业恶性循环的史实?当前应如何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 教学中对三农问题、西部开发、三个代表、十六大、环境保护、中国与可持续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发展趋势等要多注意,但如美伊战争等问题一般不会直接考查。教师要根据高考的能力要求,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时政热点。分析时,切口宜小不宜大,力求新颖,不落俗套,应多考虑一些背景分析、成因现状、对策探究、趋势展望、时政评述类的设问切口,以体现创新精神。

  四、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训练,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宽和延伸,也是对学习质量的检测,更是调控学习过程的手段。教师要多进行学习方法和答题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读书和思考中联系实际,提出并解决问题。我想师生首先要重视对《考试说明》上所提供的题例和样卷、重视近两年高考文综试题的研究,

  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出题思路),从其参考答案中体会“怎么答”(解题思路、答案组织、文字表述等)。研究高考试题(典型的、适量的)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次,选用一些相关试题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对题目中各种信息(文字、图片、表格、地图等)的判读和分析,训练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提取有效信息,有针对性的解题。第三,我们要求学生课外选取材料编制一些试题,并写出命题角度,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答题的切入点和思路并拟定答案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试题思路的把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解题、答题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指导学生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表达。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培养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史论结合。第五,在试卷分析时要结合教材抓住主干历史知识,理清线索,对基础知识进行重组,理清因果关系和背景及意义,提升理性认识,构建较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因此,试题分析时不仅要知其然(即答案的正确与否)、知其所以然(即该答案正确的原因是什么),还要知其所以不然(该题之所以错的原因),最后还要把每个选项对应到教材中相应的历史阶段,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选项内容重新组题,以达到做一道选择题要得到多道题所能反映出来的信息量。第六,在复习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出一些新情境的好题让学生在全新视角中观察历史问题,以活化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历史新课程复习备考注意的几个环节

  经过多年来复习教学和反思,我认为历史新课程复习备考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采用学案、单元测试等形式,强化落实知识点

  第一轮是复习基础知识,学案设计的重点是:历史阶段特征、主干知识梳理、问题探究和知识拓展。其中主干知识梳理涉及很多要点,必须在复习中反复强调并有效落实。

  第二轮是专题复习,复习学案内容包括高考热点追踪、重点内容概述、考点知识整合和联系拓展。教学和练习中,参照大量各地的模拟试题和往年的高考题。通过以往的高考题和各地的模拟试题,锻炼学生审题、转换概念和知识迁移到能力。单元测试目的在于对考点知识的落实,并促进学生查漏补缺,还能锻炼学生的答题方法、技巧及答题速度。

  环节二:关注知识点的落实,注重答题方法和技巧的复习

  在每次单元测试和模拟考试后,都要强调答题方法和技巧,并指出学生答题中存在的失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形成条件反射。方法和技巧的基本原则是:精心审题,联系所学;逐问作答,看点给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历史术语,答案规范。“逐问作答,看点给分”主要强调非选择题问答中应注意的问题,即不能遗漏知识点,看分值回答相应知识点。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是一个知识点2分,而8分的题至少答四个点。“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强调充分利用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关键字、词、句),既不能照抄材料,也不能离开材料。(注意:“依据材料”与“结合所学知识”)强调结合材料、问题和所学来组织答案。另外,特别强调选择题的作答:用心审题,抓住关键词,充分利用排除法。

  环节三:关注时政热点,并将其与历史知识相关的话题隐形引入复习中

  近几年高考题的一个趋势是;不追捧热点,也不回避热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关注时事热点,并从历史角度对时事热点进行观察与分析,从所学知识的基础出发,适度地将“现实与历史对接”,以丰富学生的历史观,提高学生的历史认识。例如08年金融危机,中国经济转型,中美关系,民族问题,民主政治的完善等。

  环节四:充分利用往年高考题以及各地期末考试题和一模、二模,从问题入手查漏补缺

  重要史事与主干知识是高考考察的重点,是会反复出题考察的,所以在复习重点内容时,会反复出题,只是出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因此必须对重点知识全方位立体式掌握,以开阔思路、扩大联想、丰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

  环节五:关注课本小字与辅助栏中的图文资料,加深对课本相应大字内容的理解

  环节六:重视“错题”

  认真回顾和反思以往练习中“错题”的原因,并弥补相关知识点的认识局限。


上一篇:新课改下高三数学的复习工作总结

下一篇:新课标高考物理复习工作的总结与反思

学校地址:西安市未央区凤城八路东渭滨路 邮政编码:710021

联系电话:81711016(办公室) 81711018(教学处)

     81711021(招生办) 81711022(值班室)

版权所有:©西安高级中学 ICP备案号:陕ICP备13001012号

技术支持:西安利尔品牌营销策划有限公司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