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论教师在展现课堂艺术性中的作用

作者:西安高级中学来源:本站发表时间:2011-03-17

  论教师在展现课堂艺术性中的作用

  语文教研组 邢日伟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课程,是科学性、文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有机整体。着眼于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重视教师独特的艺术素质是展现中学语文教学艺术性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艺术性 教师主导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素质教育的互动理念的体现,是展现课堂教学艺术的历史见证,因此学生自身的思想情感、审美认知、智力技能等在展现教学艺术化中同样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正因如此,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身份,将课堂教给学生主宰,于是乎,我们看到了热闹非凡的课堂,也看到了观点标新立异的课堂,甚至有些课堂对学生的引导也荡然皆无,结果是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成绩并不理想,这再一次说明中学语文教学艺术性的体现是师生充分合作的结果,教师的主导地位切不可忽视,课堂教学还应该是需要引领的教学,课堂艺术性的展现教师责任重大。

  语文教学是科学性、文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有机整体,只讲科学性的语文教学不能完全展示出文学的艺术魅力,也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语言文学与其它学科的迥异差别,因为“语文教学不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吕叔湘)

  当然,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就如同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有天地,让欣赏者自去遐想;如同演员演戏,“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让观众自去体验时空在舞台上的蔓延;如同诗人作诗,讲究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如同音乐家演奏,抑抑扬扬,有时“无声胜有声”。作为独具特征的学科,中学语文教学更应该是展示现代教学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的舞台,一堂好课,应该兼秉画画、演戏、作诗、奏乐的诀窍,尽显教学艺术之美。

  艺术性的展示过程是一种创造,教师则是这教学艺术性展示过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者,教学过程的完成是融教师思想、情感、审美、知识、能力与智力为一炉的富有个性特征的制造性劳动过程,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学带有十分明显的个人因素,语文教师个性的特点往往比规定的东西更实际、更重要。

  随着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定位,中学语文教材在选编上有了很大变化。大批文质兼美的作品入选到教材或读本中。但要想让语文课堂涌现音美、色美、情美,单靠教材自身的文学魅力是无法展现的,这就需要通过教师对自身的创造潜能、文化积淀、人格魅力、艺术活力等极富个性特征的以施教者思想情感、审美认知、生活体验等方式存在的隐性资源的充分利用来全方位诠释原著的内在艺术魅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感受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展示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艺术魅力:

  1、通过课前预设,用创新潜能这一隐性资源展现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应该承认,每位教师对世界万物都有着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特点,有着不同的教育观、学生观、价值观以及不同层次的能力水平,有着丰富多彩的属于施教者独有的隐性资源。而这些资源会以独特的方式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对各阶段的教学艺术生成起到积极作用,课前预设即是如此。

  课前预设阶段,是教师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显性资源进行科学地选择、巧妙地组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生活体验和对材料的认知以及对学生实际的感知、对自己的了解等以精神氛围形式存在的隐性资源来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从而引导学生在无意识的认知状态下获得情感、审美、等思想上新的隐性资源。因此,在这一阶段施教者往往会根据自己思想意识、生活体验、审美认知等隐性资源来发挥自身的生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我们作为施教者,在课前预设阶段即备课阶段会考虑如何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备自己、备学生,努力寻找可以引发学生发挥隐性资源作用的感知奇异的触发点和切入点,从而展现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也就是说,为避免千篇一律的教学设计带来的“教学疲劳”,教师在课前预设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利用自己的隐性资源,以求“个性风格”的创新设计。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例如与学生一起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考虑到学生对诗词学习的排斥心理,以及学生思想经历、知识储备的差异。我没有沿用传统的诵读方法来开始教学,而是抓住学生“猎奇”的心理,首先抛出这样一个说法:苏轼说周瑜取得赤壁之战胜利之际正是他“新婚燕尔”之时。这一说法会立刻引起历史爱好者的好奇,借此也会调动学生历史知识的隐性资源,引发他们的积极探寻,从而对这首词的意境有更贴切的理解。然后我们再围绕“大文豪为何犯有这样常识性错误”这一问题来看他是如何“咏周瑜”的,因而我又设计了由词的下阕赏起,再欣赏上阕的壮阔美景作用的教学思路,以求学生在积极参与、积极赏析中认知苏轼的复杂思想及豪放词风,这样又会启动学生理性归因的隐性资源。事实证明教学效果的确好于传统教法,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诗词的艺术想象和艺术抒情之美。在准备《陈奂生上城》一课时,根据自己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感性认知与比较,我对这部作品独特的选材有很深的感受,进而我又联想到学生对农村题材小说的陌生以及对新时期作品知之甚少的现状,于是我利用自己这一隐性资源的反映,设计了“新闻记者报道陈奂生在上城”这一教学活动环节,结合现在媒体的“抢新闻”、“抓新闻”、“跑新闻”的职业意识及职业技能,让学生以新闻记者的身份与眼光来报道、寻找这一事件的新闻点,这一设计将学生的创新时尚的潜能挖掘出来,将师生认知方面的隐性资源有机结合,事实也证明有了课堂美丽的生成。

  2、用教师自身的文化积淀、人格魅力等隐性资源来展现精彩的课堂艺术。

  作为语文老师隐性资源的主要组成,教师内在的文化积淀、人格魅力即艺术活力不仅可以体现在课前预设过程,也更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它们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的鲜活出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成条件。

  语文教学不单单是古诗词教学,在诗词以外的文体教学与训练中,古诗词底蕴丰富的语文教师往往可以在授课中运用古诗词名句串联教学各环节,从而营造出浓郁的文学氛围,也引发出学生的古诗词情结,随时感受隐性资源的存在。同样,教师也可通过自己的审美、技能等隐性资源创造多样的情境,使受教者也在无意之中启动自己的感情方面的隐性资源,感受语文教学的艺术之美:语言流畅、情感饱满的教师可以用自己激情朗诵感染每一个学生,创造出动人的情感世界,让师生的隐性资源在这一世界里碰撞;甚至有着音乐、戏曲功底的教师在授教的过程中放声吟唱,据说梁启超大师在为学生讲解清代传奇《桃花扇》中的一套北曲《余韵——哀江南》时,就是一唱到底的;笔者也曾观摩全国赛教一等奖得主的《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一课,深深为教者最后的《送别》曲所打动,也从莺莺的“莹莹泪光”中感受到了人类共有的情愫,想必学生也会从这吟唱中调动自己的情感因素,和老师产生情感与审美上的共鸣。

  以上的教学活动实际上是把教师的情感、审美、技能等隐性资源以生动、可感、有趣的形式不经意间给受教育者的视觉、听觉、感觉器官以比较深刻的印象,让他们自然而然地领会课文的内涵,从而丰富受教育者的隐性资源。当然这样的课堂也呈现出了艺术之美。

  由此可以说,有着敏锐之识、创新之见、儒雅之态、大气之度、艺术之气的语文教师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这样的教师也自然有利于产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师长的喜恶也会制约着课堂教学艺术的生成。同时,一堂充满艺术性的语文课是师生两位主角共同演绎而成的,而教师就是导演兼主角。


上一篇:2010上海高考化学22题答案的商榷

下一篇:如何灵活掌握新课改后物理教材的利用度

学校地址:西安市未央区凤城八路东渭滨路 邮政编码:710021

联系电话:81711016(办公室) 81711018(教学处)

     81711021(招生办) 81711022(值班室)

版权所有:©西安高级中学 ICP备案号:陕ICP备13001012号

技术支持:西安利尔品牌营销策划有限公司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X